记得小时候的考卷,题目是:
爸爸的爸爸叫( )。
妈妈的妈妈叫( )。
爸爸的妈妈叫( )。
妈妈的爸爸叫( )。
等等等等……
 
我当时就觉得老师真是神经病,问我家人叫什么干嘛!
无聊!
 
后来知道:人家都写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我写的陈xx、韦xx、陈xx、陈xx……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这个笑话通过童年考试场景制造了双重幽默效果。首先利用‘称谓填空’题型与‘真实姓名作答’的认知错位形成反差萌,精准捕捉了儿童思维直白化的特点,符合大众对幼年单纯认知的集体共鸣。其次结尾处‘陈xx、韦xx’具象化命名产生的荒诞感,既打破了‘标准答案’预期又未超出生活经验边界,在冒犯性(吐槽老师出题)和亲切感(自嘲童年糗事)间取得平衡。口语化的‘老师真是神经病’吐槽强化了情感释放,而‘后来知道’的时间差设计则制造了延迟笑点,符合成年人回顾童年趣事的怀旧幽默机制。
321
收藏
2024/09/27 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