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学生不认识“槐”字,便向他上初一的哥哥请教。
 
“哥哥,这是个什么字?”
 
“‘鬼’字。”
 
“鬼哪有‘木’字旁呢?”
 
“这是树上的吊死鬼。”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通过汉字结构的拆解制造了语言双关的幽默效果。'槐'字被拆解为'木'和'鬼',利用'吊死鬼'这个具象化表达完成逻辑反转,既符合儿童认知水平(将偏旁部首拟人化),又暗含对汉字造字规律的荒诞解构(鬼字旁加木字旁)。哥哥用树上的吊死鬼解释'槐'字,在保持字面结构正确的前提下,通过超现实联想制造反差,既遵守了'形声字'的表意规则又故意曲解了表音规则,形成了认知错位的笑点。吊死鬼的黑色幽默元素在儿童对话场景中形成年龄错位,增强了荒诞感,但未过度冒犯。
371
收藏
2024/09/27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