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小学的弟弟问我:“哥哥,哥哥,一箱奶90元,一箱六瓶,一瓶多少钱?”
由于我当时在忙,没时间搭理他,就说:“这问题你问服务员不就知道啦。”
后来过了几天,他说答案错了。我想服务员数学没这么差吧,一看答案笑了,答案填的是:问服务员就知道啦。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这个笑话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误会制造了幽默效果。哥哥敷衍的回答被弟弟当真写入答案,形成了预期违背的反转笑点。'问服务员就知道啦'从敷衍回答变成数学题答案,既保留了儿童的天真感,又暗含对教育场景的荒诞解构。服务员数学能力与作业答案之间的错位对比,以及家庭互动中常见的代际沟通鸿沟,都容易引发成年受众的共鸣。结尾的延迟理解(哥哥事后看到答案才笑)增强了笑点释放的层次感,符合'延迟笑点'的后效特征。
2024/09/27 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