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只要同学们不喜欢上某课,通常都是不去。
 
第一节课,该来的同学几十人,只来了15个,其中还有2个是外校来旁听的。
 
老师很囧,但是还是很大度地说没事,想来就来,不想来就算,咱们上咱们的。
 
第二周,来了6个,老师有点受不了了。
 
(很简单,第一周不来可能是因为不熟悉老师,以为老师讲不好。第二次还这样就有点伤老师自尊了)
 
老师说,这个这个,不来上课还是不行的撒,下次课一定都要来,不来没有成绩的撒。
 
第三周,上课时,老师走进教室,开口第一句话:怎么?就你们俩?
 
大概同学们认准了反正老师不可能让所有人不及格…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内容通过三周课堂人数递减的反差制造荒诞感,精准捕捉高校师生博弈的微妙心理。首周老师宽容态度与第三周只剩两人形成强烈对比,结尾‘怎么?就你们俩’的无奈发问既具场景化喜感,又暗合学生‘法不责众’的心理预期。逃课现象具有大学生群体高度共鸣性,教师从大度到破防的转变符合‘安全打破规则’的幽默本质,用教育场景中权力关系的反转达成冒犯与调侃的平衡。递进式结构强化喜剧张力,但谐音双关等语言技巧运用较少,导致惊喜阈值未达最高层级。
230
收藏
2024/09/28 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