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儿子入睡前,对妈妈说:“妈妈,把手电筒给我。”
“睡觉玩手电筒干啥?”
“不是玩,我做梦走黑路,看不见。”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这个笑话通过儿童天真的逻辑制造了巧妙的反转,符合幽默的多重标准。首先,5岁孩童将现实物品(手电筒)与梦境需求结合的荒诞想象,打破了成年人的常规思维("睡觉不能玩手电筒"),形成预期违背的喜剧冲突。其次,"做梦走黑路"的具象化表达既保留幼儿语言特征,又精准构建出视觉画面,双关语暗示梦境与现实的交界地带,触发听众对童年幻想共鸣。最后,对话节奏干净利落:母亲质问(铺垫)与童言解答(爆点)形成标准相声式"三翻四抖"结构,且结尾留白让听众自行脑补"梦里打手电筒"的滑稽场景,符合延迟笑点效应。整体在无冒犯性前提下,用25字对话完成世界观颠覆,具备高传播性。
2022/05/04 12:56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