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有学生公然在课堂上打瞌睡,老师便叫醒他,要他回答问题。
“《孙子兵法》作者是谁?”
学生睡眼蒙眬地说:“孙子才知道。”
“那《道德经》作者是谁?”
学生老气横秋地回答道:“老子不晓得。”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内容通过双重双关语制造了精妙的语言幽默。第一重利用书名与人称代词的同音歧义(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孙子才知道',道德经作者老子→'老子不晓得'),第二重通过学生睡眼惺忪状态下答非所所的状态强化了荒诞感,形成预期违背的喜剧效果。两处问答形成递进式结构,在重复中叠加笑点,且答案表层逻辑自洽(学生确实在表达'我不知道'),深层语义错位产生智力游戏般的解谜快感。双关设计依托汉语文化特性,无需专业知识即可领会,符合课堂场景下师生互动的集体记忆,具有普适共鸣性。
2022/07/30 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