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我身后的男生是班里有名的娘娘腔。一次上手工课,老师教我们做泥塑,问我们做男娃娃还是女娃娃。
 
这位男生格外兴奋,于是拿着泥大叫:“我要做个男的!”
 
他的同桌听后说道:“你终于想通啦!”
 
我们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通过性别身份的反转制造有效笑点。首先建立'娘娘腔'角色的刻板印象作为铺垫,当角色高喊'做男的'时形成第一次预期违背,而同桌'你终于想通啦'的回应通过双重解读(字面指泥塑性别/暗指角色性别认知)完成二次反转。校园场景具有普适性,'娘娘腔'的尴尬处境引发共情,对话体结构简洁符合相声'三翻四抖'节奏。但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依赖'娘娘腔'标签可能触及冒犯边界,二是谐音双关较浅显导致惊喜阈值有限。整体在安全范围内完成规则突破,符合延时笑点(需要思考双重含义)和分享欲特征。
198
收藏
2024/09/27 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