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间谍工作很重要。
 
一天上午,美国间谍约翰接到这样一个命令,要到一家小酒吧去和另一个间谍艾尔接头。长官再三叮嘱他,如果看到像自己人的人,就对他说“apple”。对方如果做出反应,那就是找对人了。
 
约翰来到酒吧,四下看了看,没有发现异常,便坐在座位上等。一会儿,见还没人来,他便找到酒吧老板问:“你们这里有一个叫艾尔的人吗?”
 
老板回答:“我们这里有很多人叫艾尔啊!有一个律师叫艾尔,一个厨师叫艾尔,一个教父叫艾尔,还有我本人也叫艾尔啊!请问你要找的是哪个艾尔?”
 
约翰心想:这可麻烦了,哪一个会是呢?他又想:该不会就是这个老板吧?于是约翰试探着走到老板面前,轻声说:“apple。”
 
这时老板大叫起来:“啊!我知道了,你要找的是间谍艾尔!”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笑话通过多重铺垫制造了有效反转。开头构建了典型的谍战接头场景,通过老板连续列举四个‘艾尔’形成信息堆叠,让听众误以为需要复杂推理。但最终笑点却落在‘间谍艾尔’这种直白到荒诞的暴露方式上,用反逻辑的方式打破谍战题材的严肃性。老板大喊暴露身份的行为既违背间谍工作常识,又与‘对暗号’的谨慎设定形成强烈反差,通过夸张手法制造意外感。语言节奏上采用‘三翻四抖’结构:三次询问艾尔身份作铺垫,暗号测试作转折,老板自爆身份为抖包袱,符合喜剧节奏。该笑话规避了文化敏感元素,对受众知识门槛要求低,具备普适传播性。
359
收藏
2024/09/28 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