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群教授被请上了一架飞机,坐好后,他们被告知,飞机是由他们的学生设计的。
结果,众教授纷纷下了飞机,只有一个教授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敢快下去,他说:“放心吧,这飞机根本就飞不起来。”
2、某教授博很健忘。
一次,班里来了一个新学生,坐在后排,教授见了问他,你从何处来?
答曰:云南。
第二天,这位学生坐在了前排,教授见了又问他,你从何处来?
回答依旧。
教授皱了皱眉头,看了看后排道:“又一个云南来的学生,昨天坐在后排的那个学生哪里去了?”
3、教授:你的电动机怎么没有保护啊?
学生:这个…
这个不在设计范围内。
教授:那电动机电流过大,我们就任由它烧掉了?
学生:嗯…
从技术角度看应该有过热保护!
可是,从商业角度来看,我们只好任由它烧掉了,好换新的…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三个笑话整体符合幽默标准。第一个通过教授对学生能力的反向信任制造反转,利用学术圈内部梗形成认知共鸣;第二个用重复结构强化健忘人设,座位变动与固定回答形成荒诞对比;第三个以技术逻辑与商业逻辑的冲突制造讽刺,"从商业角度"的转折既意外又暗合现实痛点。三则笑话均保持简洁的对话体节奏,学术场景设定对知识群体有精准适配,自嘲式幽默避免冒犯边界,特别是"飞机飞不起来"和"云南学生消失"的延迟笑点设计,增强了记忆度和分享欲。
2024/09/29 03:07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