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老岳母死了,他到村里请求私塾先生替他写一篇祭文。
 
私塾先生就找出他的本子,从里面翻到一篇祭奠岳父的文章,便逐字逐句地抄下来交给那人。
 
那人拿去半天之后又转回来了,说他请别人看过,祭文写错了。
 
私塾先生一听,非常生气地说:“什么人说我写错了?把我的这个本子拿去叫他看看,我连一个字都没有抄错。要不,那就是你们家死错了人!”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通过双重错位制造荒诞效果:私塾先生机械照搬文本的固执与生死大事的严肃性形成强烈反差,最后'死错了人'的反转将责任荒谬地推给死者家属,在冒犯边界上形成安全突破。故事结构完整,利用'祭文-对象错位'这个传统文化载体制造预期违背,且'抄写无误则必是死者身份错'的逻辑滑坡极具语言谐趣。自科举时代延续的文人迂腐形象具有跨时代共鸣,棺材铺掌柜式的一本正经推诿,既讽刺形式主义又解构生死仪式的庄重感,符合'压力释放'原则。但受制于古代文化背景,对现代年轻人的代入感稍弱。
376
收藏
2024/09/27 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