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限定烂梗
你哪个大学?藤校QS排名多少?
你是怎么考进QS20的先考到QS50然后学校自己努力爬进20
你学校也在QS前20吗是啊是啊我在麻省理工,你呢?我在新南威
帝国理工剑桥牛津LSEUCL小红书NiC
留学中介:这个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我能把你送进19的墨尔本
北大(QS14)清华(QS17)不知道怎么选?港大港大(QS
香港今年充钱了吗?香港留子充了就好香港留子Nice
地球上最快的東西豹飛機GROUPOFEIGHTAUSTRAL
QS2025排名公布前的IC你排名升了升了4位超过牛剑了以及
KCL重回英国TOP5虚假的奢牌HERMESCHANELPA
这是在我脑海里每当我伤心时我就会播放它留下的最开心的记忆MA

😂留学圈限定烂梗

你哪个大学?
藤校
QS排名多少?
你是怎么考进QS20的
先考到QS50
然后学校自己努力
爬进20
小红书
你学校也在QS前20吗
是啊是啊
我在麻省理工,你呢?
我在新南威尔士大学!
帝国理工
剑桥牛津
LSE
UCL
小红书
NiC
留学中介:这个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能把你送进19的墨尔本,不代表你可以用21的耶鲁保底
北大(QS14)
清华(QS17)
不知道怎么选?
港大
港大(QS11)
欢迎您来
格明
物德
港大
小红书
NiC
香港今年
充钱了吗?
香港留子
充了就好
香港留子
Nice
地球上最快的東西

飛機
GROUP OF EIGHT AUSTRALIA

澳洲八大qs排名上升的速度
QS2025排名公布前的IC
你排名升了
升了4位
超过牛剑了
以及哈佛、斯坦福、耶鲁、清北..
小红书 9
KCL重回英国TOP5

虚假的奢牌
HERMES
CHANEL
PARIS
Dior
LOUIS VUITTON

真正的奢牌
KING'S College LONDON C D
这是在我脑海里
每当我伤心时
我就会播放它
留下的最开心的记忆

MARTIN ROSNER
我的母校(硕士)
南洋理工大学
QS超过清北了
2026 QS 12

小书
EU
😂留学圈限定烂梗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这些图片之所以幽默好笑,是因为它们精准地捕捉并调侃了留学圈内关于大学排名、名校光环和身份认同的种种荒诞现象。以下是每张图的详细解释: 第一张图:一个人说“藤校”时笑容灿烂,但一问QS排名就立刻变脸,配上水豚(一种看起来很呆萌的动物)的形象,讽刺了“藤校”这种传统精英标签在面对量化排名时的无力感——明明是顶尖名校,却无法用QS排名来证明自己,显得既尴尬又滑稽。 第二张图:用“先考到QS50,然后学校自己努力爬进20”来调侃某些学校通过“自我努力”提升排名的现象。这其实是在讽刺一些学校虽然本身实力一般,但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花钱买科研成果、刷国际生比例等)让排名上升,从而制造出“我也是世界顶级”的假象,极具讽刺意味。 第三张图:两个人握手时都声称自己在QS前20的学校,结果一个是麻省理工,另一个是新南威尔士大学。当对方说出“我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时,另一只手立刻缩回去去洗手,暗示“被污染了”。这是对“名校鄙视链”的夸张演绎——即使都是QS前20,但不同学校的含金量在人们心中天差地别,尤其是欧美顶尖名校与澳洲/亚洲名校之间的差距被放大成“卫生问题”,非常搞笑。 第四张图:帝国理工站在桌子中央,其他名校如剑桥、牛津、LSE、UCL都坐在桌边,象征着帝国理工在英国高校中的“霸主”地位。这种“饭局式”的权力结构让人联想到江湖地位,把学术竞争变成了酒桌上的等级游戏,极具戏剧性和幽默感。 第五张图:留学中介说“我能把你送进19的墨尔本,不代表你可以用21的耶鲁保底”,讽刺了现实中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排名的误解——以为进了某所高排名学校就能“保底”其他名校,但实际上每个学校的录取标准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这种“逻辑错乱”正是笑点所在。 第六张图:北大QS14、清华QS17,港大QS11,于是选择港大。这里玩的是“排名数字游戏”——虽然北大清华在国内公认顶尖,但港大在国际排名上更高,所以成了“最优解”。这反映了部分人对国际排名的盲目崇拜,甚至超过了对本国顶尖学府的尊重,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第七张图:香港留子问“今年充钱了吗?”意思是“香港高校有没有花钱买排名?”回答是“充了就好”。这是对“排名靠钱堆出来”的直接吐槽。许多网友认为,香港高校近年来排名飙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投入和国际化策略,而并非纯粹学术实力提升,因此用“充值”来形容非常贴切且幽默。 第八张图:用豹、飞机、光的速度对比澳洲八大高校QS排名上升速度,最后发现澳洲八大比光还快。这是夸张手法,讽刺澳洲高校排名近年来飞速上升的现象,尤其是像澳国立、悉尼大学等学校排名突飞猛进,仿佛“超越物理极限”,令人啼笑皆非。 第九张图:IC(帝国理工)在QS 2025排名公布前,听到“你排名升了”时心跳加速,“升了4位”更激动,“超过牛剑了”直接爆炸。这是对名校排名焦虑的极致刻画——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也能引发巨大的情绪波动,尤其是当它可能挑战牛津剑桥的地位时,那种“世界末日”的感觉被夸张表现出来,极具喜剧效果。 第十张图:KCL(伦敦国王学院)重回英国TOP5,被称作“真正的奢牌”,而爱马仕、香奈儿等则是“虚假的奢牌”。这是典型的“反转梗”——把一个原本不那么显赫的学校捧成“奢侈品”,反而让真正奢侈的品牌显得廉价。这种反向定义制造了强烈的荒诞感和幽默感。 第十一张图:脑内播放最开心的记忆,结果是“我的母校南洋理工大学QS超过清北了”,然后哭得稀里哗啦。这是对“母校情怀”与“排名虚荣心”的结合——很多人虽然毕业多年,但一旦母校排名超过国内顶尖高校,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感动落泪。这种“理性与情感冲突”的描写非常真实又搞笑。 总的来说,这些梗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它们揭示了留学圈中普遍存在的“排名崇拜”、“名校歧视”、“身份焦虑”等问题,并用夸张、反转、对比等手法将其放大,让人在笑声中反思现实。 这些图片涉及中国及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围绕大学排名(如QS世界大学排名)的争议、名校光环、留学文化中的身份认同焦虑、国内外高校排名变化(如清北、港大、南洋理工大学等)、英国G5高校之间的地位比较(如牛津、剑桥、帝国理工、LSE、UCL、KCL)、澳洲八大联盟排名上升现象、以及公众对高校通过非学术手段提升排名的讽刺性讨论。同时反映了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排名崇拜’与‘学历鄙视链’等热点话题。
685
收藏
10/22 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