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高中同学写《再回母校》为命题的作文。
 
其中片段:
我开着名贵跑车,傍着小蜜,回到母校。
回母校揍嘛来了?
来捐款呗!
学生老师夹道欢迎,校长的脸都笑烂了,他高呼:“欢迎吴百万同学再回母校!”
 
老师看后评语写道:异想天开,不切实际,拿回去重写!
 
重写内容:
我骑着飞鸽牌自行车,吱吱呀呀地驮着老婆小孩回到母校。
“揍嘛来了?拉赞助来了!”
校长皮笑肉不笑地说:“现在学校的经费也紧张啊。” 最后,只有昔日的语文老师同情地甩给我50元,并一再叮嘱:“要重拾生活信心,好好再就业!”
 
老师看后评语写道:立意深刻,文笔朴实,少见的佳作!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故事通过两次作文内容的极致反差制造荒诞感:第一次用暴发户式幻想讽刺社会功利(名车/小蜜/校长谄媚),被老师斥为不切实际;重写版反向操作,将主角落魄化(飞鸽自行车/校长冷漠/老师施舍50元),反而被盛赞立意深刻。这种对教育评价体系双重标准的戏谑,既戳中普通人面对权威标准时的困惑,又用自行车吱呀声与跑车轰鸣声、校长前恭后倨的态度对比形成强烈喜剧张力。最后老师评语的神转折,完成了对形式主义作文评判规则的幽默解构,让读者在荒诞中产生'果然如此'的会心一笑。
391
收藏
2022/07/31 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