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的时候,我们开了文学欣赏课,说起来是门很不重要的课程。
 
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进来一个好生威猛的教授。只见他身高八尺,留着马克思的大胡子和木村拓哉的优雅长发,目光锐利如刺客,大家不寒而栗。
 
在大谈了一通本门课程如何重要后,该教授突然目露凶光:“事先通知你们,好让你们高兴高兴。我们这门课,以往及格的可没有几个!”
 
顿时举班哗然。大家悲痛莫名。
 
教授继续发挥:“你们寻思寻思,这门课程你们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让我丢脸吗?偏偏你们理科生又不卖伟大文学的账。所以我给你们的分及格的非常少。起码也给个良!稍微好点就是优了!不及格的……根本就从来没有过!”
 
整个教室淹没在暴笑的潮水中。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通过强烈反差制造幽默效果:先以夸张手法刻画威严教授形象(马克思胡须配木村拓哉长发),营造压抑氛围;继而用'及格者极少'的威胁引发学生恐慌,形成情绪张力;最后突然反转揭示'不及格者从未存在'的真相,在权威形象与戏谑本质的碰撞中达成喜剧性解构。语言节奏把控精准,前半段铺垫时反复强调课程严苛('目光锐利如刺客''及格少''悲痛莫名'),结尾反转让预期彻底崩塌,符合'三翻四抖'的喜剧结构。教授自相矛盾的逻辑('不学习会让我丢脸,所以都给良以上')既讽刺教育系统的形式主义,又切中学生对评分机制的微妙心理,完成压力释放。角色塑造兼具时代感(理科生不卖文学账)与普适性(师生权力关系),文化冒犯值为零。
241
收藏
2024/09/27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