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时有个书生,性痴呆,不识羊。
 
一次,有人送他一只公羊,他用绳子系好羊颈,牵到市场去卖。别人开价都很低,卖了多时也未成交。市场上的人知他痴呆,就用一只猕猴来偷偷换取了羊。
 
书生见了猕猴,还只当是羊,怪猕猴一下子改变了面目,角也没有了。又看看猕猴手脚不停地动,就怪市场上人扭去了羊角,但猕猴头上又没有伤痕,就不好再去怪人。
 
于是牵着猕猴回家,咏顺口溜说:“我有一奇兽,能肥也能瘦。先是羊腥味,现在散臭味。数回牵入市,三朝卖不掉。头上失双角,面孔变得橘皮皱。”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故事通过痴呆书生误将猕猴当羊的荒诞情节制造反差,利用羊角消失、面孔变皱等生物特征突变形成意外笑点。顺口溜押韵自然,'能肥能瘦'暗合羊的膻味与猴的体臭对比,'三朝卖不掉'的重复强调加深无奈感。角色对现实扭曲认知(怪市场人扭角却不追究)的呆萌逻辑,以及用橘皮皱形容猴脸的夸张比喻,既符合古代文人酸腐气质又暗藏现代吐槽基因。结尾自编打油诗将物理变化强行合理化,完成从被骗到自我和解的闭环,属于典型认知错位型幽默。
132
收藏
2024/09/27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