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现在都记得,高中语文老师,一个干瘦小老头,扶了扶眼镜,说

我到现在都记得,高中语文老师,一个干瘦小老头,扶了扶眼镜,说整本《水浒》,真正活明白了的,就仁人。

我到现在都记得,高中语文老师,一个干瘦小老头,扶了扶眼镜,说整本《水浒》,真正活明白了的,就仁人。

他班着指头数。

第三个,鲁智深。
他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看破了,放下了,所以他死得最安详,听着潮信就圆寂了。这叫善终。

第二个,燕青。
懂进退,知取舍。风口上,他跟着大哥轰轰烈烈;风停了,他卷着金银美人,第一个跑路。这叫善身。

然后,老头儿顿了一下,环顾我们这帮傻小子,问,那第一是谁?

底下炸了锅。吴用?宋江?叭叭渣。

老头儿直摇头,一脸“你们还是太年轻”的表情。
他说,最聪明的人,是开篇那个一出场就跑路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

我们全愣了。
他从高上台的第一天,就看透了那是个什么局。
一个烂摊子,一个绞肉机。
所以他根本就没入局。
这叫什么?
这叫善始。

从那天起,我才明白,有时候,不玩,才是最大的赢家。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这段文字之所以幽默好笑,是因为它用一种看似严肃、深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水浒传》人物命运的“人生哲理”,但其结论却出人意料,颠覆了读者对传统英雄人物的认知。 首先,老师以一种高深莫测的语气分析《水浒传》中的人物,把鲁智深和燕青分别评为第三和第二聪明的人,理由是他们懂得放下和进退,这种解读本身带有一定哲理性,容易让人信服。然而,当老师问“第一是谁”时,学生们纷纷猜测是吴用或宋江——这些在传统认知中被认为是智谋超群的角色。 结果老师给出的答案却是王进,一个在原著中几乎不起眼、一出场就逃跑的角色。这个反转极具戏剧性:大家以为最聪明的是那些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主角,而老师却说最聪明的是那个“不玩”的人。这打破了常规思维,制造了强烈的反差。 更搞笑的是,老师解释王进聪明的原因是“他从高俅上台的第一天就看透了那是烂摊子、绞肉机”,所以选择直接跑路,根本不入局。这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态度,与梁山好汉们义气冲天、赴汤蹈火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清醒又讽刺。 最后那句“有时候,不玩,才是最大的赢家”更是点睛之笔,把整个故事从文学分析上升到人生感悟,却又带着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仿佛在说:真正的智慧不是拼死奋斗,而是及时抽身。这种将古典小说与现代生存哲学结合的调侃方式,既深刻又荒诞,令人忍俊不禁。 该内容涉及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及其人物形象的现代解读,结合了对现实社会中职场、权力斗争和人生选择的隐喻性讽刺。王进是《水浒传》中的早期人物,因高俅发迹后迫害而选择逃离,未参与后续梁山起义,与鲁智深、燕青等‘退场较早’的人物一起被重新评价为‘聪明人’。这一观点借古讽今,暗含对当代社会内卷、盲目奋斗等现象的批判,反映了‘躺平’或‘远离是非’作为一种生存智慧的流行思潮,属于近年来网络文化中常见的历史文本解构与黑色幽默表达方式。
19
收藏
10/08 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