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语文老师姓赵,名海燕,自我介绍:“我姓赵,名呢,和你们学过的一篇语文课文题目是一样的。”
 
于是一同学高喊:“赵州桥!”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通过姓名联想制造双重认知冲突产生笑点。老师提示'和课文题目相同'时,学生本能用赵姓关联最著名的《赵州桥》,而忽略名字'海燕'对应的《海燕》课文,形成错位笑料。这种反转既符合学生课堂场景的真实反应(认知惯性优先联想姓氏),又利用教材经典篇目制造集体记忆共鸣(80/90后普遍学过这两篇课文)。谐音双关的落点落在更浅显的《赵州桥》而非需要文学储备的《海燕》,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幽默效果更易触达。但受限于特定文化背景(需同时掌握两篇课文信息),部分新生代可能因教材改版无法get全部笑点。
216
收藏
2022/08/01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