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是一个只有六岁的小男孩,在一家幼儿园上学。
 
一天,老师对同学们讲:“小朋友们,陶梅的爸爸和妈妈没有了,她多可怜啊!我们应不应该帮助她呢?”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应该。”
 
“那好,我们一个个来好吗?”
 
老师说道:“老师先捐五十元。”
 
同学们立刻你十元、我五元地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
 
这时轮到了小艾,他一动不动,像是在想什么心事。
 
老师便问:“小艾,你不想帮助同学吗?”
 
“不,不是的。”小艾连忙说道,“我,我是在想,我是捐个爸爸给她好呢,还是妈妈好呢?”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笑话通过六岁儿童的天真视角制造意外反转,在捐款场景中突破成人思维定式。小艾将‘捐钱’误解为‘捐父母’,利用儿童认知局限制造语言双关,既保持无恶意冒犯又精准捕捉到孩童逻辑的荒诞特质。结尾提问‘捐爸爸还是妈妈’在悲情底色上突然释放荒诞笑点,符合‘安全地打破规则’的幽默本质。故事结构采用经典三段式铺垫(老师引导-同学响应-主角异常),通过简洁对话完成情绪反转,双关语延迟1-2秒后触发顿悟式笑点,具备可传播性。
306
收藏
2024/09/27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