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
 
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
 
讲完,老师问道: “你俩听懂了吗?”
 
 “听懂了!”
 
李刚和魏利齐声回答。
 
 老师听罢很高兴、便对李刚说:“那你连起来讲一遍。”
 
 李刚站起来,摇晃着身子讲道:“孔子说,学习虚字眼,时常温习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高兴的上虚字眼!”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通过重复和曲解制造了强烈的荒诞感。教师逐字拆解《论语》时过度强调虚词概念,学生李刚机械复述时将所有虚词置换为'虚字眼',形成'学习虚字眼,时常温习虚字眼'的连环重复,彻底消解了经典文本的严肃性。这种用字面逻辑摧毁原意的反差手法,配合'摇晃着身子'的肢体描写,精准再现了课堂场景中因理解偏差产生的滑稽效果。重复叠加的'虚字眼'形成语言滑坡效应,结尾'高兴的上虚字眼'更突破语法常规,在保持语句结构完整的前提下达成最大程度的荒谬,符合'安全打破规则'的幽默原理。
162
收藏
2024/09/30 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