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短篇小说】
寒风呼啸的帝都,万千灯火中的一点明亮下,一个孩子正拿着数学作业立于书桌一旁。
“孩子,真抱歉,”已埋头于书桌前许久的父亲,抹了抹额上渗出的汗珠,“现在的题目,比以前真难了不是一点点......”
“爸,你可是北大毕业生啊......”父亲尴尬一笑,笑中有愧。
这时,家中的保姆恰巧经过桌前,一瞥桌前的卷子,顺手抄起一支笔,文字、数字像蝼蚁一般在草稿纸上排起队。
“你还是继续去忙你的吧......”父亲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脸上带着不屑。
保姆不答,面上毫无表情。
须臾,题得解,父亲看着草稿纸上精妙而富有条理的解题,面上满是惊愕,“莫...莫非,你老家是......?”
“河南。”保姆答,脸上依旧毫无表情。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故事通过多重反转和地域梗制造幽默效果。首先,父亲作为北大毕业生解不出题与保姆轻松解题形成身份反差,打破‘高学历=全能’的刻板印象;其次,‘河南’二字作为解题能力的地域归因,巧妙借用高考大省的社会共识完成双关,既暗合‘解题高手’的民间想象,又以简洁留白激发听众联想。结尾保姆面无表情的冷静与父亲的惊愕形成情绪对比,强化荒诞感。故事结构符合‘三翻四抖’节奏,数学焦虑的选题具有广泛共鸣,地域梗在安全范围内达成冒犯与幽默的平衡。
2024/09/27 23:27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