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师教学生对对子,上联出的是“马嘶”。学生就以“牛屎”来对。塾师一听,生气地说:“狗屁。”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就要出去。塾师上前拦住他说:“我出的对子,你还没对,我还未改,你怎么就走?”学生说:“您出的是‘马嘶’,我对的是‘牛屎’,您改的是‘狗屁’,这不就完了吗?”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这个笑话通过多重语言歧义和师生身份错位制造笑点。首先以动物叫声‘马嘶’对排泄物‘牛屎’形成反差萌,接着塾师骂人话‘狗屁’被学生误认为对联修改,构成双重谐音梗。师生对话形成完整闭环结构:上联(马嘶)-下联(牛屎)-批改(狗屁),利用‘嘶/屎’谐音和‘狗屁’的双重语义(批评话语/动物对联),在三个回合内完成铺垫与反转。角色认知错位(学生将脏话当批注)打破师生权威关系,符合‘安全地冒犯’原则。不过需要中文语境理解‘嘶-屎’谐音,且依赖传统私塾场景,对年轻受众可能产生文化隔阂。
269
收藏
2024/09/27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