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毛家穷,与父母同室,屋中以一布帘相隔。
一日,因在校与同学吵架,无故被老师批评,故晚上一时不能入睡。见蚊子在布帘的破洞中飞出飞进,故尔嘴里不由自主地说:“进去、出来,进去、出来……”
其父听之,甚感其烦,穿起短裤,大喝一声:“你这小子,这点事情还用你教。”抡起手就打阿毛二巴掌。
阿毛甚感委屈,说:“老爸和老师一样,没调查就下结论。蚊子不打,打儿子,只冤枉人,有什么了不起,就只会干这点事。”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笑话通过三重错位制造幽默效果:首先用布帘破洞的蚊子进出暗示父母隐私,形成性暗示的铺垫;其次父亲将孩子的无心絮语误解为对房事的指导,产生伦理错位的荒诞感;最后阿毛用'蚊子不打打儿子'将家庭暴力与学校冤案形成类比,完成对双重权威的解构。故事在语言节奏上采用'进去出来'的重复句式强化暗示,结尾通过儿童视角将性羞耻转化为对教育暴力的控诉,在冒犯边界上利用未成年人天真口吻消解了伦理争议,使观众在窥私欲与道德谴责的拉扯中获得释放。
2024/09/30 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