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个诈骗犯朋友
警惕高回报承诺骗局本回答由AI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找了个诈骗犯朋友

警惕高回报承诺骗局
本回答由AI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我,男,今年24岁,我有一个朋友,让我一个月给他1800块钱,一年21600元,连续给他20年,等我65岁以后一个月2500,只要我活着一只给。请问可信吗?划算吗?直接给答案,简洁明了的。
不可信,不划算。
·回报极低:20年共交43.2万,65岁后要活到78岁才能回本(需领13年)。
·高风险:无法律保障,朋友可能跑路或无力兑现。
·对比正规理财:43.2万按3%年化投资65岁后至少值80万+,远优于他的方案。
结论:拒绝,可能是骗局。
④新对话
给DeepSeek发送消息
& 深度思考 (R1)
联网搜索
+
找了个诈骗犯朋友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这张图片之所以幽默好笑,是因为它呈现了一个典型的“高回报承诺骗局”场景,但用户却用一种极其认真、理性的语气去分析这个明显荒谬的提议,而AI的回答也一本正经地进行财务计算和风险评估,结果反而凸显了整个对话的荒诞感。 更搞笑的是,用户在补充信息中说“找了个诈骗犯朋友”,这句轻描淡写的话直接点破了整个情境的本质——那个提出“每月给1800元,20年,65岁后每月领2500”的朋友根本不是什么理财高手,而是个骗子。但用户却还煞有介事地问“可信吗?划算吗?”仿佛在讨论一个严肃的投资计划,这种反差制造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AI的回答虽然专业严谨,逻辑清晰,指出回报低、风险高、可能被骗,结论是“拒绝,可能是骗局”,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用户真的在考虑一个“朋友”的提议。而实际上,这个“朋友”很可能就是个骗子,所以用户的行为本身就带有自嘲意味——他不仅被忽悠了,还试图用理性来拯救自己,结果发现连自己都信不过自己的判断。 最讽刺的是,AI的分析完全正确,但用户却是在跟一个骗子谈“长期投资”,这种“认真对待骗局”的态度本身就非常滑稽。就像一个人拿着计算器算怎么给骗子送钱,还期待对方兑现承诺,荒唐又可笑。 总之,幽默来源于现实与荒诞之间的巨大反差:一边是精心设计的骗局,一边是认真分析的理性思考,再加上一句“找了个诈骗犯朋友”的神补刀,让整个画面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自嘲的喜感。 该评价未涉及具体热门事件、社会话题、国家、地点、电影、歌曲、公众人物、热点新闻、缩写符号或特定暗示隐喻讽刺等内容,但描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网络幽默形式,即通过理性分析荒谬情境所产生的反差笑点。这种幽默常见于社交媒体,用于讽刺人们在面对骗局时仍试图用逻辑进行分析的行为模式。
喜欢8
收藏
08/12 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