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复习十分紧张,就连课间同学们也是热火朝天地讨论问题。
一日课间,座前女生回头询问:“什么是‘宫刑’啊?”
我一愣,女生见状又补充道:“就是那个‘骟刑’,割哪儿啊?”
我顿觉尴尬,“宫刑?高三的女同学了,不会没有这点儿常识吧?骟刑?没听说过,不过骟……当然也是那个意思了,最可气的是她问我割哪儿,问得这么细节化!”
我嗽了嗽嗓子,微微低下头:“宫刑,就是割男性的XXXX……”
没等我说完,那女生已经低下头捂着嘴笑得浑身乱颤了。
待笑够了,她才开始解释:“我是说那个数学,‘弓形’是‘扇形’割哪一部分!”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笑话通过谐音双关制造了强烈的意外反转效果。'宫刑'与'弓形'、'骟刑'与'扇形'的语音错位构建了双重误解:前段利用历史常识制造性话题的尴尬张力,后段突然揭晓数学术语的真相,形成从禁忌话题到学术讨论的陡峭落差。这种在严肃备考场景中植入的学科术语谐音梗,既符合高三学生的认知背景,又通过'割哪里'的细节追问将暧昧暗示推向高潮,最终用纯学术解释消解冒犯感,精准踩在青少年羞耻心与求知欲的平衡点上。延迟揭示的数学本体论让听众经历从错愕到恍然的情感过山车,符合'三翻四抖'的喜剧节奏。
2024/09/27 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