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做作业,他问我:“爸爸,‘四书’除了《论语》,剩下的三个是什么啊?”
 
我告诉她:“是《孟子》、《中庸》、《大学》。”
 
“哦。”
 
他又问:“《孟子》是哪两个字啊?”
 
我答:“就是亚圣孟子的那个孟子。”
 
他又问《中庸》怎么写,我也告诉她了。
 
最后他问我:“《大学》是哪个大学?”
 
我随口告诉他:“就是你想上的那个大学。”
 
他点点头写上了。
 
等他做完作业,我检查的时候发现,她写的是:《论语》、《孟子》、《中庸》和《清华》。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笑话通过父子日常对话的铺垫,利用‘大学’一词的双关语义制造反转效果。当父亲用‘你想上的那个大学’解释《大学》时,既符合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普遍心理,又暗藏了从典籍名称到现实高校的偷换概念。孩子将《大学》误解为‘清华’的结局,既在语言逻辑上形成错位幽默,又精准击中了‘清华’作为顶尖学府在国人认知中的符号性地位,同时符合‘预期违背’和‘冒犯边界’标准——用天真童言消解了经典严肃性却未过度冒犯,结尾‘清华’二字带来的文化意象碰撞产生了延迟笑点和记忆点。
252
收藏
2024/09/27 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