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老师让一个男生回答问题,他声音很小,我听到的只是叽里呱啦的声音。
然后老师问有谁听清楚他说的了吗,全班没有人回答,只有我脑抽地举了手。
然后老师让我复述一遍,我脑残地说:“他是这样说的,叽里呱啦叽里呱啦。”
于是老师再也不点我回答问题。
那个男生再也没有理我。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这个笑话通过生活化的校园场景构建了双尴尬的戏剧冲突,符合‘意外与反转’中反套路的评分标准。叙述者‘脑抽’举手与‘脑残’复述的行为形成自我解构式幽默,用‘叽里呱啦’的拟声词重复制造荒诞感,符合语言技巧中的简洁性与双关技巧。结局‘老师再也不点我’与‘男生再不理我’的连续打击形成递进效应,精准触达青少年群体对社死现场的集体记忆,在冒犯边界上仅针对讲述者本人,属于安全的自嘲范畴。但缺乏社会深度洞察与延迟笑点的后效设计,导致幽默停留在表层。
2024/09/27 14:19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