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了下来,夫妇两人一起坐月子,一起过产假,一起哺乳喂孩子。
 
这最后一点对男人来说,大约仍有一定难度,不过相信那时各类催奶下乳一类的药品会应运而生,且必定畅销。
 
待孩子长大成人,该入学受教了,填写入学申请表的时候又略有不同,除父、母各一栏外,还需另加一格“生产人”以示区别。
 
但孩子们在上学时,一开始第一课便有了麻烦。学校所教的第一个生字、第一个生词是“爸爸”、“妈妈”。
 
虽然仅仅两个字,但无论老师如何解释,孩子就是不明白。因为对他们来说,家里的“爸”、“妈”除了长相外,实在没有其他的不同。
 
这一课大概只有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对男女生理上的不同有了些了解后,才能补上。
 
可能有些朋友会认为我这些都是无稽之谈,痴人妄说白日梦。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内容通过虚构未来性别角色完全平等的荒诞场景,制造了多重幽默效果。首先以‘男性哺乳需催乳药’的夸张设定打破生理常识,形成第一层反讽;接着用入学表格‘生产人’分类解构传统父母定义,在行政流程中制造荒诞感;最后通过孩子无法理解‘爸妈’词汇差异的戏剧冲突,将性别趋同导致的认知混乱推向高潮。文中巧妙运用‘制度先行于认知’的社会现象观察,将生育改革、教育体系、语言文化三个维度交织,既讽刺了形式主义改革可能产生的黑色幽默,又以儿童视角解构成人世界的性别规训。但部分设定如‘催乳药畅销’可能引发哺乳期母亲群体的不适,削弱了情感共鸣。
303
收藏
2024/09/27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