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问和尚说:“你们佛经中的‘南无’二字,只读本音不就行了,为何要读‘那摩’?”
和尚反问道:“你们读的《四书》上的‘於戏’二字,为什么要读作‘呜呼’?如今你要读‘於戏’,小僧就读‘南无’,你要是呜呼,小僧自然要那摩。”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笑话通过谐音双关和文人机锋制造了巧妙的反转效果。秀才以佛经生僻字发音发难,和尚用儒家经典《四书》中‘於戏’读作‘呜呼’的例子反将一军,形成‘呜呼-那摩’的谐音闭环。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逻辑,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辩驳的智慧,又利用‘呜呼’一词在汉语中自带的诙谐感(常用来表达哀叹),在学究气的文字游戏里突然插入市井化的情绪表达,形成了雅俗碰撞的喜剧张力。最后‘你要呜呼,我自然那摩’的对应结构,既符合对联式的工整美感,又暗含‘你若哀叹我便超度’的潜台词,在文字表层含义与深层隐喻间制造了双重笑点。
2024/10/01 02:33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