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学校有一个常坑的人,他们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地方语言。
一天傍晚,这个同学到商店里买了一双鞋子和一套尺子,回到宿舍就随手放在了铺位上。
到了第二天早上,这个同学发现他买的东西不见了,于是马上跑到生管那里向生管报告:“生管,我地`孩子`和(huo)`妻子`被人家偷走了。”
刚说完,正好校长查房,听到那个同学的报告,立刻就说:“谁!谁竟敢在学校里拐卖儿童和妇女!!”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笑话通过方言发音差异制造了巧妙的谐音梗误会,符合语言技巧中的双关/谐音标准。'鞋子'与'孩子'、'尺子'与'妻子'的方言误读形成天然笑点,校长对拐卖人口的过度反应则完成预期违背的反转,利用身份错位(学生物品失窃→校长理解的人口拐卖)增强荒诞感。故事结构符合相声'三翻四抖'节奏,铺垫(买物品)-转折(方言口误)-误解(校长暴怒)层层递进,且能触发集体校园生活经验共鸣。但部分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受众可能对'huo'读音的方言特性感知较弱,略微影响普适性。
2024/09/27 21:52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