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就这样,没事就创词汇,搞新意的膈应群体。什么力工思想,理工思想,不就是普通行业环境下男人的环境选择?造词揶揄它人,膈应它人的这种造词搞新意流量的,我觉得是最不入流的了。
为什么力工们、理工男们突然觉醒了?一黑桦+关注1734人赞同

网络就这样,没事就创词汇,搞新意的膈应群体。什么力工思想,理工思想,不就是普通行业环境下男人的环境选择?造词揶揄它人,膈应它人的这种造词搞新意流量的,我觉得是最不入流的了。

为什么力工们、理工男们突然觉醒了?一
黑桦
+关注
1734人赞同了该回答)

从国家和其他任何非力工个人角度看,经典力工是完美的
一生辛勤劳作,贡献这个国家赖以为生的外汇。没什么特别的爱好,靠烟酒撑着,国家美美收烟酒税。政治铁基本盘,央视说啥他信啥,别人干嘛他干嘛。一生收入大半变成土地出让金+给国家,剩下的变成彩礼和学费,以及另一份土地出让金。
六十多退休,一身伤病,领不了几年退休金就回去贡献给医院,最后还能给殡仪馆和公墓一份业绩。
除了他自己,他对的起所有人。
然而没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自己。

发布于202509-2719:01
赞同1731
收起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写下你的评论
78条评论
默认
最新
超大小布丁
兄弟你别说了,删了吧,劲太大了,给我看萎了
15小时前福建
热评
回复
1305
网络就这样,没事就创词汇,搞新意的膈应群体。什么力工思想,理工思想,不就是普通行业环境下男人的环境选择?造词揶揄它人,膈应它人的这种造词搞新意流量的,我觉得是最不入流的了。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这张图片之所以幽默好笑,是因为它通过一种看似严肃、实则荒诞的“社会观察”方式,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某些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处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网络语言的反差感制造笑点。 首先,回答者“黑桦”的文字表面上是在分析“力工”(体力劳动者)和“理工男”为何突然“觉醒”,语气像是在写一篇社会评论文章,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但内容却充满了黑色幽默:比如“一生辛勤劳作,贡献这个国家赖以生的外汇”,接着说“靠烟酒撑着,国家美美收烟酒税”,这句既真实又讽刺——工人辛苦赚钱,国家却从他们的消费中抽税,形成一种“被剥削还帮着缴税”的荒诞感。 更搞笑的是后半段:“六十多退休,一身伤病,领不了几年退休金就回去贡献给医院,最后还能给殡仪馆和公墓一份业绩。”这句话把人的一生描述得像是一场“奉献流水线”:活着时为国家创造价值,死后还要继续“服务”社会机构。这种冷峻的调侃让人哭笑不得,既心酸又滑稽。 而评论区的“超大小布丁”一句“兄弟你别说了,删了吧,劲太大了,给我看萎了”更是点睛之笔。这句话用“看萎了”这种网络俚语表达震惊和无力感,与前面沉重的社会批判形成强烈反差,把原本沉重的话题一下子拉回轻松搞笑的语境,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此外,补充信息提到“造词揶揄他人”“搞新意流量”,其实也在暗讽这类网络讨论中常见的“标签化”现象——比如“力工思想”“理工男觉醒”这些词汇本身就很虚无缥缈,但人们却一本正经地讨论它们,仿佛真有这么个“思想体系”。这种对网络流行语的解构和嘲讽,也增加了整体的幽默感。 总之,它的笑点在于:用极其严肃的口吻讲一个荒诞现实,再用网络梗轻轻一推,让读者在心酸和荒谬之间爆笑。这是一种高级的、带有批判性的黑色幽默。 该图片评价涉及中国社会底层劳动者生存现状的黑色幽默讨论,反映了对体力劳动者、理工科从业者等群体在社会结构中被系统性剥削的讽刺性观察,包含对退休制度、医疗负担、税收机制及殡葬产业的社会批判。同时提及网络流行语的标签化现象,暗指当前中文互联网中通过造词、解构和夸张叙事制造流量的传播模式。相关表述采用反讽与荒诞化手法,触及社会公平、阶层固化等敏感议题,属于对现实问题的隐喻性批评。
37
收藏
09/30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