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傻儿,父亲为了让他长长见识,便让他上山寻访,并把他看到的事情记录下来。
 
傻儿到了山上,看到了一滩水,便记录下来:山上发大水。
接着,他又看到一只伸着舌头的狗,又记录到:恶狗伸舌头。
不一会儿,又看到一只老牛和小牛在吃青草,他又记录到:大牛欺小牛。
最后,他又看到一只猪从两头牛身旁路过,便记录到:母猪来劝架。
 
傻儿回到家后,父亲就问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傻儿说道:“山上发大水。”
父亲听了,吓得把舌头给伸了出来。
傻儿接着说:“恶狗伸舌头。”
父亲听后,十分生气,便要打他。
傻儿又说:“大牛欺小牛。”
父亲听后,更生气了,便打起他来,这时,傻儿的母亲见了,便劝到:“不要打了!不要打了!”
傻儿最后道:“母猪来劝架。”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笑话通过傻儿的误解与父亲反应的错位制造幽默,符合'意外与反转'标准。傻儿将普通场景(水滩、狗伸舌)曲解为夸张事件(发大水、恶狗),又以'大牛欺小牛'对应父亲打人、'母猪劝架'对应母亲劝架,形成双重反转。语言简洁且重复结构强化笑点,'母猪'类比母亲在冒犯边界内制造荒诞感,符合'情感释放'中对严肃场景的滑稽解构。结尾将四个观察串联成完整冲突链,递进效应明显,父亲逐渐升级的反应与傻儿的天真形成反差,符合'节奏感'与'模式重复'技巧。
398
收藏
2024/11/08 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