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附近有个傻子,好像是做什么手术一下子把脑子做坏了,于是神经跟脑子就有问题了。这个人每天见了人,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总是追着人家问一句话:是不?是不?是不?……就这两个词,逮着一个人能问N次。
有一次下班在单位门口遇到他,我正着急办事,他走过来,我看见他好像要跟我说话,我连忙说:是了,是了,是了……结果那个傻子只说了两个字……傻X……我差点晕死。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这个笑话通过强烈的预期违背制造了有效反转。铺垫部分详细描述了傻子机械重复的‘是不’行为模式,在听众脑海中建立了固定预期框架。当叙述者用‘是了’抢先回应时,观众以为这是对固定模式的延续,但结尾‘傻X’的爆发性转折彻底打破了这个预期,形成喜剧性反差。语言节奏控制精准,用三次重复的‘是了’完成三翻四抖中的‘三翻’,最终‘傻X’作为‘四抖’形成爆发点。同时利用社会角色倒置制造荒诞感——被预设为行为失常的傻子反而用正常人的反应嘲讽了‘正常人’的自作聪明,这种身份错位带来的讽刺效果增强了笑点的后劲。但部分观众可能对涉及特殊群体的笑点存在接受度差异,因此未能达到更高分数。
2024/09/27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