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先生退休后在一所学校旁边买了处房子,想在那里安静地度过自己的晚年。不幸的是,他很快发现有几个孩子放学时总爱将路边的垃圾筒敲得咚咚响。邻居们都拿他们没办法,约翰先生想出一个办法试试。
 
“太感谢了,”约翰先生拦住那几个孩子说,“我小的时候也喜欢听这种声音,如果可以,希望你们每天都能为我敲几下,我将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美元。”
 
孩子们愉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约翰先生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收入少了很多,看来我只能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五十美分了。”孩子们有点不太高兴,但还是接受了。
 
又过了几天,约翰先生又对孩子们说:“我没有收到我的养老金,所以只能付给你们二十五美分了。”
 
“开什么玩笑!你以为我们会在乎区区二十五美分!别做梦了!”孩子们扬长而去。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故事通过逆向思维制造巧妙反转,符合幽默核心的'安全打破规则'机制。约翰先生将孩童的恶作剧行为转化为有偿服务,利用报酬递减的心理战术达成目的,既突破常规处理方式又避免正面冲突,在荒诞中体现智慧。三次报酬递减形成节奏递进,孩童从'愉快接受'到'扬长而去'的反差强化喜剧效果,精准捕捉了人性中'付费消解乐趣'的微妙心理。故事结构符合相声'三翻四抖'的节奏设计,用经济手段解构行为动机的叙事具有普适性,不同年龄层都能在'熊孩子治理'的社会议题中找到共鸣点。
164
收藏
02/12 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