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姬的采访笑料不但没有国界及地域之分,连海峡对岸的新闻也能成为她编织乌龙笑话的题材。有一回,在电视台播完新闻后,她斜着头问一位同事说:“好奇怪,刚才播一条有关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到中山陵拜国父衣冠冢的新闻,邱进益为什么要去拜大陆的国父?”
同事很讶异地说:“他去拜的国父就是孙中山啊!”
胡姬还是很迷惘,接着就问:“大陆的国父不是叫‘衣冠’吗?”
一旁的同事个个笑得前俯后仰,肚子好痛。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笑话通过制造文化认知错位产生幽默效果。胡姬将'衣冠冢'误拆解为人名'衣冠',这种对专有名词的刻意曲解制造了语言歧义,符合'意外与反转'标准。同事预设两岸共尊孙中山为国父的常识,与胡姬将'衣冠'误作人名的荒诞解读形成强烈反差,符合'夸张与对比'原则。该梗精准踩中两岸政治语境的微妙差异,但未跨越冒犯边界,利用体制内人员本该熟悉却出现低级误会的反差制造笑点,符合'社会洞察'中的精准吐槽。同事前俯后仰的肢体反应侧面印证了现场效果,属于'表演与传达'的加分项。唯一扣分点在于需要受众具备两岸政治常识,存在一定知识门槛。
2024/09/28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