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去老师家补课,一圈小孩,我招蚊子被叮了巨大一个包。
老师拿来风油精,对着我问:“谁咬了你?”
我答:“蚊子。”
……如此反复问答三遍,老师恍然:“呃……我是想问蚊子咬了谁……”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笑话通过师生对话的错位制造了幽默效果。老师重复追问"谁咬了你"时,利用中文主宾易位的语言特性形成逻辑陷阱,学生三次耿直回答"蚊子"的重复结构形成节奏感,最终老师恍然大悟的转折点揭示了语言歧义带来的荒诞感。这种日常场景中由语法结构引发的误会容易引发共鸣,符合儿童补习场景的真实性,且没有冒犯性。但笑点依赖特定语法结构,对非中文母语者理解有门槛,且反转力度中等,属于典型的三翻四抖式语言幽默。
2022/05/30 21:39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