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候,班里一哥们,1981年生,不大,就是特老相。以下是他坐公交时发生的一点事情:
 
高二时候,这哥们坐公交去学校,因为路途长,百无聊赖的时候,邻座的一个35岁左右的男人跟他搭话,那人张嘴就来句:“大哥,去哪里?” 这哥们也许是平常遭遇这样的待遇多了,也并不万分惊奇,颇平静地回答:“三中。”
 
那男人第二句话:“噢,去看孩子吧?孩子上学挺苦的……”
 
那哥们脸部抽搐了一下,没吭声。
 
第三句话:“大哥,你孩子上几年级了?”
 
那哥们是真烦了,也不解释,顺口来了句:“高一。”
 
这个时候,经典出现了。那男人异常惊奇地瞪大眼睛看着那哥们,看了足足十秒钟,来了句:“大哥,那您结婚可是挺晚的啊!”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通过身份错位制造强烈反差,16岁高中生因长相老成被误认为高一学生的家长,形成年龄认知的荒诞对比。三次对话层层递进:问去处→猜看孩子→追问年级,最后以‘结婚晚’的神转折引爆笑点,精准踩中‘预期违背’与‘社会洞察’机制。陌生人将‘1981年生的高二学生’脑补成‘有高一孩子的父亲’(按常理需至少35岁),用数学荒谬感解构以貌取人的社会现象,且未触及冒犯边界。故事结构符合‘三翻四抖’节奏,公交场景具有普适性,延迟笑点在听众计算‘16岁vs高一孩子父亲所需年龄’时二次触发。
199
收藏
2024/09/27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