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的时候,同桌的同胞经常晚上出去玩电玩,很晚才回来睡觉,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忍不住要睡觉。
 
有一回,他晚上又是很晚才回来的,第二天的英语课上他又睡着了。那天英语老师在给我们讲单词,老师讲到“pregnance”(怀孕)的时候,用英语给我们讲了一个圣经故事:圣母玛利亚怀孕了,怎么回事呢?
 
Who did it?
 
偏偏我的那位仁兄在这个时候打了一个哈欠,安静的教室里就他的声音很响。我用手捅了捅他,仁兄张开了睡惺忪的眼睛,听到了老师的一句:“Who did it?” 以为老师问谁打的哈欠,满脸通红地站起来:“Sorry sir, I did!”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通过巧妙的双关和场景错位制造笑点。'Who did it'在圣经故事中指圣母玛利亚受孕的宗教命题,但在睡眼惺忪的学生耳中转化为追究打哈欠的课堂纪律问题,这种神圣与世俗的荒诞反差构成核心笑点。睡眠导致的意识模糊状态增强了行为合理性,教室安静环境与突然响起的哈欠形成戏剧性对比,同学捅醒的动作与角色应激反应形成完整逻辑链。结尾的'I did'完成预期违背的最大化,既回应了宗教故事的严肃提问,又消解了课堂违纪的紧张感,在冒犯边界内实现了对神圣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双重解构。延迟笑点在于听众需要同时理解宗教语境和课堂场景的双重含义,符合'三翻四抖'的节奏设计。
394
收藏
2024/09/29 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