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完《大海》那篇课文后,看着下面的同学们问到:“同学们,有谁见过大海,请站起来。”结果只有小明站了起来。
老师:“现在有请小明同学讲一下大海的样子。”
小明:“圆圆的,黄黄的...”
老师:“停停停。小明,你说的是哪个大海?我怎么没听说过?”
小明:“老师,我说的是胖大海啊。”
老师一听,直接气晕…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笑话通过‘大海’与‘胖大海’的双关谐音制造意外反转,利用学生与教师认知差异构建错位笑点。小明将课文意象偷换为常见中药材,既符合儿童‘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行为特征,又制造了‘文字游戏+知识盲区’的双层幽默机制。老师气晕的夸张结局强化了荒诞感,而胖大海作为教师常用护嗓物品的设定,使笑话在冒犯权威与生活共鸣间取得平衡。谐音梗的即时性满足与延迟解读空间(需理解胖大海形态)兼顾了不同受众层次。
2022/08/18 02:51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