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老师,罗嗦这个词怎么解释?
老师慢吞吞地在黑板上写了“罗嗦”两个字,然后不紧不慢地说:罗嗦,罗嗦嘛,就是说话拖泥带水,罗里罗嗦,讲话不清楚,不利索。所谓罗嗦者,麻烦也,麻烦也,令人心烦,令人讨厌…
学生:老师,您这不是罗嗦吗?
老师很生气:什么,我这是罗嗦吗?如果说我这是罗嗦,那么我的罗嗦就是很有必要的罗嗦,非比寻常的罗嗦,异常有用的罗嗦,非同一般的罗嗦!因为我罗嗦的越多,你对罗嗦就理解得越清楚,越透彻,越明白…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笑话通过师生对话构建了精妙的双重反转结构:首先老师用冗长的定义亲自示范了‘罗嗦’,随后被学生点破时又以‘必要的罗嗦’强行辩解,形成了自相矛盾的闭环笑点。语言上利用重复句式层层递进(‘非比寻常的罗嗦,异常有用的罗嗦’),既精准符合教师职业说教特征,又暗含对说教式教育的温和讽刺。角色塑造极具典型性,教师越严肃辩解越暴露其言行不一的荒诞,符合‘用权威身份打破规则’的幽默机制。结尾通过逻辑诡辩完成自我合理化,既制造意外感又未超出教学场景合理性,在冒犯边界把控上较为得当。
2024/09/29 02:44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