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刚上幼儿园时,带了几本新课本回家,我顺手翻看到一篇是“问脚的用途”。
 
于是,我问儿子:“宝贝,你知道脚能干什么吗?”
 
儿子立马来了句:“脚能洗臭脚丫。”
 
晕,看来需要引导一下下,于是我又道:“想想,你平时都用什么走路啊。”
 
只见儿子思考了一会,肯定答到:“嗯,用鞋。”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对话通过两次预期违背制造幽默效果。第一次孩子将'脚的用途'与'洗脚'形成循环论证式回答,打破常规认知;第二次在明确引导后仍跳脱出'用脚走路'的常规逻辑,将答案锚定在'鞋'这个工具载体,形成双关式错位。儿童视角的具象化表达与成人抽象思维形成荒诞对比,同时精准捕捉了幼儿认知发展中'拟物化'思维特征,使听众在'童言无忌'的错位感中产生情感共鸣。结尾两次连续反转形成递进效应,符合'三翻四抖'的节奏设计,但受限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惊喜阈值稍显不足。
152
收藏
2024/09/27 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