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都5岁了,还是不会说话。
一天,他的妈妈叫他去外面学说话,小明就出去了。
他去的第一个地方,就看到一栋房子塌了,一个人在那边大喊:“楼塌啦!楼塌啦!” 小明记住了。
他去的第二个地方,看到两个人在打架,其中一个人说:“死小子,有种你就来打啊!” 小明又记住了。
他去的第三个地方,看到一个小孩子打爷爷,爷爷说:“你再打爷爷,爷爷就不给你吃糖了!” 小明又记住了。
他回到家,妈妈问他:“小明,你学会了哪些话呀?!”
小明说:“楼塌啦!楼塌啦!”
妈妈赶紧跑下楼,一看,楼并没有塌。
妈妈进了房间,说:“臭小子,你竟敢骗妈妈!我要打你。”
小明说:“死小子,有种你就来打啊!”
妈妈就打了小明。
小明说:“你再打爷爷,爷爷就不给你吃糖了!”
妈妈被气晕了!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笑话通过重复结构和意外反转制造喜剧效果。小明三次外出学习语言的过程形成递进式铺垫,最后在与母亲对话时连续三次错误引用场景语言形成爆发式笑点。特别是将'爷爷'的台词用在母亲身上产生双重错位:既打破了母子角色定位,又制造了伦理关系的荒诞感。利用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机械模仿'现象,既符合生活真实又通过极端化处理产生幽默张力。三个场景的对话选择具有递进式冒犯性(公共事件→暴力威胁→伦理颠覆),在安全范围内逐步突破日常对话边界,最终以'角色称谓错乱'达成无害的荒诞效果。母亲被气晕的收尾既保持了家庭喜剧的温和属性,又通过亲子互动中的权力反转强化笑点。
2024/09/27 14:10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