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男孩,他不是口吃,只是说话很慢。某天雨刚停,男孩的父亲带着他去山坡采竹笋。来到一个满陡的山坡边,男孩的父亲正专心地采竹笋中。突然有颗石头翻了下来,
 
男孩:「爸....有.....(唉呀!
父亲惨叫声!)....石头...!」
 
父亲:「你怎么这时讲话还是这么慢啊!还好只是擦到!」
 
父亲心想,以后要再发生这样的事那还得了,于是就锻炼男孩说:「爸!有石头!」至少这样一说还能快点反应。
 
某日,依平时的习惯,出门前先叫男孩说一遍,
 
男孩:「爸!有石头!」
 
父亲:「嗯!不错!这样很好。」
 
这次,又来到上次出事的地方,男孩还是在一旁背着框框,父亲也放心地采竹笋。不巧,又有石头滚了下来,
 
男孩:「爸!有石头!(父亲机警的跳开)!有......(唉呀!)两....颗.......!」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通过男孩语速迟缓的特点构建双重反转,形成递进式笑点。第一次石头事件铺垫了父子矛盾,父亲训练后的第二次事件中,观众预期因‘爸!有石头!’的改进而产生安全感,但‘有...两...颗...!’的二次延迟既打破预期又延续角色特质,形成荒诞的错位感。语言节奏把控精准,用短句制造紧迫感后突然拖长音节,模拟了现实情境中语速与危机的时间差矛盾。自嘲式结尾既释放了前文积累的紧张情绪,又通过数字递增的意外性(一颗变两颗)制造新危机,符合‘安全地打破规则’的幽默机制。
302
收藏
2024/09/27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