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有学生公然在课堂上打瞌睡,老师便叫醒他,要他回答问题。
 
“《孙子兵法》作者是谁?”
 
学生睡眼蒙?地说:“孙子才知道。”
 
“那《道德经》作者是谁?”
 
学生老气横秋地回答道:“老子不晓得。”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巧妙运用双关语制造反转效果,符合幽默评判标准。首先利用《孙子兵法》和《道德经》两部典籍的常识性设问建立预期,学生通过‘孙子才知道’‘老子不晓得’的谐音双关打破常规逻辑,既暗合书名前缀称谓的文学常识,又植入当代口语中‘孙子’‘老子’的市井语气形成反差。两次问答形成重复递进结构,通过文言书名与市井粗话的荒诞对比制造喜剧张力,同时精准把握了冒犯边界——用典籍作者称谓作为粗话载体,既未攻击特定群体又完成对课堂违纪行为的无害解构,符合‘安全地打破规则’的幽默本质。
266
收藏
2022/04/27 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