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所在的小学是蒙汉混合班,由蒙古孩子和汉族孩子组成。
当年比赛不分蒙派和汉派,进行摔跤比赛。
但是蒙古孩子天生占优,身体强壮的我自然成了汉族孩子的顶梁柱。
凭借我的出色发挥,使得汉族孩子不至于被欺负得那么惨。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六年级毕业,我赫然看见毕业证书上我的民族一栏里写着蒙古族。
那年,12岁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乔峰的痛…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故事通过身份错位的荒诞反转制造强烈喜剧效果。前半段细腻铺垫汉族孩子被压制的集体困境,塑造主人公作为'汉族顶梁柱'的英雄形象,却在结尾用毕业证书的民族标注完成三重解构:既打破主人公自我认知,又消解了六年抗争的意义,更与金庸经典角色乔峰的身世困境形成互文。这种层层剥开的身份迷失,既精准踩中'预期违背'与'反套路'的幽默机制,又利用文化符号引发跨代际共鸣,同时通过'蒙汉混班'的特殊背景使民族差异产生的荒诞感始终保持在安全边界内,最终在身份错置的集体记忆痛点中迸发出令人捧腹的黑色幽默。
2024/09/27 15:44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