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有个孩子,特别可爱。我和几个朋友就经常用糖块逗她,她经常是拿着一块糖,就屁颠屁颠地跟我们走了。
这时候孩子的母亲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把孩子拽到一旁说道:“傻孩子,你可不能一块糖就跟着走啊,不然有坏人咋办?你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这时候我笑着走了过去,拿出一块糖勾引小孩,果然这孩子不搭理我。但经过我一番苦口婆心之后,小孩屁颠屁颠地跟我出门了。
孩子妈把小孩拽到一边说道:“你咋不听话,给块糖你就跟他走了?”
小孩摇了摇头道:“大叔不光给了糖,还给了我个拨浪鼓呢。”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这个笑话通过两次引诱行为的对比制造了巧妙的反转,母亲严肃的安全教育被大叔用拨浪鼓轻易破解,形成预期违背的喜剧效果。小孩天真的回答既保持了童真感又暗含对成人世界规则漏洞的调侃,用无害的荒诞解构了安全教育话题的沉重感。语言节奏上通过‘糖块-拨浪鼓’的递进式诱惑,配合‘苦口婆心’的成人化表达形成反差萌。结尾‘大叔’称谓与拨浪鼓道具的选择既符合生活常识又暗藏年龄错位的笑点,在亲子关系、安全教育等普适性话题中找到了安全又精准的幽默切入点。
2022/05/30 21:38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