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考察团要到小学来观摩教学,老师正在为一节自然示范课作准备。
“明天,考察团要来参观,为了给班集体争光,给学校争光,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全力配合!明天,我会问:‘人们常吃的水果都有哪些?’你们就踊跃回答。下面,我来布置一下:‘你说苹果,你说葡萄,你说草莓,你说香蕉,你说西瓜,你说荔枝……’”
第二天,考察团来到了学校,观摩活动有序进行,最后终于到了这节自然示范课。
“人们常吃的水果都有哪些?”
老师问道。
“苹果!”
“葡萄!”
“草莓!”
“香蕉!”
(短暂的冷场)“老师,西瓜请假没来,还继续说吗?”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笑话通过预设回答与现实情境的矛盾制造反转效果,老师机械分配答案的行为与'西瓜请假'的拟人化荒诞回应形成反差,既暗讽形式主义教育又保留童趣。冷场后的学生提问打破第四面墙,用天真逻辑解构严肃场合,符合'安全地打破规则'的幽默本质。伏笔铺设自然(提前布置答案),谐音请假与水果名称的非常规关联触发意外感,且回避了冒犯性,适合教育场景的集体共鸣。
2024/09/27 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