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工程是什么?”
历史老师即兴提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有的说是“秦始皇陵”
,有的说是“龙门石窟”
,有的说是“园明圆”
,有的说是“万里长城”
;众说纷纭,答案五花八门。
突然,张老师发现小新同学又在睡懒觉了,于是便故意提高嗓门喊了一声“请小新同学回答! ”
小新被同桌推醒,慌忙的站了起来,左思右思,突然间来了灵感,回答道“愚公移山! ”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该笑话通过课堂场景构建了普适共鸣,学生睡觉被点名的尴尬情境容易引发代入感。核心笑点‘愚公移山’实现了双重幽默机制:一是利用典故与实体工程的认知错位制造意外(历史老师提问实体建筑,答案却是寓言故事),二是谐音双关‘移山’暗合‘工程’属性形成逻辑陷阱。语言简洁且节奏张弛有度,从七嘴八舌的铺垫到突然点名形成喜剧转折,符合‘三翻四抖’结构。社会洞察层面,既讽刺了学生上课走神现象,又以荒诞解构方式消解了历史问题的严肃性,在冒犯边界内完成幽默表达。后效层面存在延迟笑点,需听众反应一秒才能捕捉到典故与现实工程的错位感。
2022/06/11 16:46


粤ICP备202306887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