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学在上语文课时,老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要学生写出孔融让梨的动机。
 
在交上来的答卷中,答案主要可分成四类:
1. 梨烂了;
2. 当时孔融正好牙疼;
3. 这样好叫拿梨的人帮他做作业;
4. 为了要成名。
 
老师怅然。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内容通过解构经典故事的道德教化内核,将小学生的功利化思维与教师期待形成戏剧性反差,符合安全打破规则的幽默本质。四个答案均以现代孩童视角解构'让梨'动机:'梨烂了'暗含食品安全意识,'牙疼'展现自我利益优先,'帮做作业'揭露学生交易思维,'为成名'讽刺流量时代的价值观。教师怅然表情与圣贤故事当代解读的荒诞性形成闭环,既未过度冒犯传统价值观,又精准戳中应试教育下早熟孩童的心理画像,在语言简洁度、时代感、情感释放维度均达到幽默效果。
326
收藏
2022/07/31 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