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这四则学生递老师的请假条:
 
1. 某男生闪了腰,第二天同学递上假条:“老师,我很痛,很痛,非常痛……”
老师批曰:“非常同情,顺利通过。”
 
2. 某才女偶染风寒,请同学带来假条:“目前偶染小恙,苦药难咽。女劝:良药苦口。吾不以为然,抛于下水道。悔矣!病渐沉疴,寒热交迫。四肢无力,执笔手抖。恩师若怜,乞准假!”
老师批曰:晕!
 
3. 某学生给英语老师的请假条如下:OK?
老师批曰:OK!
 
4. 某爱好美术的学生写了这样一张请假条:“隐形眼镜掉了一片,您的五官在我的眼里变得线条模糊,我不能用这种不负责任的眼光来玷污您的美,为了您在我心中的形象,准我一回假吧!”
老师批曰:太感动了,准假!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四则请假条通过差异化策略制造多重幽默效果:第一则用排比递进式疼痛描述与老师程式化批复形成官僚主义反讽;第二则文言文请假与老师单字‘晕’构成古今碰撞的错位喜感;第三则用英语单词OK完成跨语种请假审批的行为艺术;第四则以美术生专业视角将请假理由升华成美学捍卫宣言,搭配老师‘太感动’的夸张反应达成荒诞解构。每则都在师生身份框架内完成规则突破,既有语言形式的创新突破(文言/英文/艺术化表达),又在教务场景中构建反差点,符合‘安全地打破规则’的幽默本质。
323
收藏
2024/09/27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