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春游。
 
下午,自由活动的大家回到大巴车里,老师开始点名,人全了就开车返校。
 
最后点到我舍友时,他没在。上课时替他答到答习惯了,我高声喊:“到!”
 
老师手一挥:“司机,人全了,开车!”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点击查看全部
该笑话通过校园生活场景构建了强共鸣基础,替人答到的行为精准捕捉了学生群体的共同记忆。在预期违背方面,常规的替答到场景被推向荒诞极端——当老师因习惯性应答直接发车时,形成了两级反转:第一层是主角习惯成自然的替答行为,第二层是老师未经核实的机械化响应。这种双重错位制造出黑色幽默效果,既讽刺了形式主义的点名制度,又解构了学生与老师间的微妙博弈。语言采用典型相声的'三翻四抖'结构,从春游收队、点名惯例、替答习惯三个铺垫,最终在'人全了开车'处抖响包袱,节奏把控精准。但受限于特定文化背景(中国式集体春游制度),对非校园群体可能减弱共鸣强度。
188
收藏
2024/03/08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