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爸爸和儿子一起看电视播放的拳击比赛,儿子指着两个运动员说:“我不喜欢他们,他们总打架,不是好孩子。中间那个叔叔多好啊,不打人,还做好人好事。”
2. 看了很长时间的电视以后,女儿张大嘴打了个呵欠,妈妈说:“看,困了吧,该上床睡觉了。”
女儿忙说:“不,妈妈,我嘴困了,眼睛没困。”
3. “外婆,我要抱小弟弟了。”
“你怎么知道?”
“上回妈妈住院,我有了一个小妹妹。这回是爸爸住院了。”
4. 小学时候写作业造句,用四个“有”字造句。
一同学写“今天我去小丽家,敲门问有人吗?有人吗?有人吗?没有人我就走了。”正好四个“有”字…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这四个笑话均巧妙运用了儿童视角的天真逻辑和语言歧义制造笑点。第一则通过孩子将拳击裁判误解为劝架好人,形成职业认知反差;第二则利用‘嘴困’与‘眼睛没困’的拟人化错位制造萌感;第三则暗藏‘爸爸住院’与二胎性别关联的荒诞因果,隐含成人可秒懂的双关;第四则通过重复敲门询问完成‘有’字造句任务,展现学生机智应对作业要求的稚趣。整体笑点短促精准,既符合儿童思维惯性又暗含成人可捕捉的潜台词,在无害童真与微妙双关间达成平衡,具备延迟领悟和强分享欲。
2024/09/29 02:14